关于分级阅读,想整理很久,也不是写一篇文章就能解释清。所以我们一步一步来,今天先试着讲清以下这几点:
1. 阅读能力检测:阅读级别高,高在哪里呢?
2. 为什么我们要去评定孩子的阅读级别?
3. 知道孩子的阅读级别后,我们大人应该怎么帮助他/她?是继续往上读,还是广泛拓宽读?
阅读能力检测:阅读级别高,高在哪里呢? 这个问题,我们在读系列第1.5节里有说过。为配合今天这个话题,我们再来说一遍。 :) ◆ 在阅读时,很多孩子读着读着,就把自己的意识给读飘了!他们会觉得,如果我这样一行行地读下去,一页页地翻下去,那我就是在读书了! 如果读的是英文书,那这种“读书”的感觉就更强了!通过拼读,通过解构词,通过认识Sight words (不用拼,看一眼就能认出的词),我可以从头到尾,流畅地读出来哎!你怎么能说我没有在读书呢? 这就涉及到一个话题:阅读能力检测。我们来看,在老师一连串的指令和提问的背后,检的, 测的,都是些什么呢?  简单说,分成两大块: 是否流利:Fluency 是否理解:Comprehension 再细分:流利度下,三方面: 1. Smooth:是否读得顺畅
2. Accurate:是否读得准确
3. Mood and Tone:是否读得有感情,注意了语气和音调
能读出来,能读流畅,都属于流利度这个范畴。 ◆ 而更更重要的,是理解力下的这两方面: 1. Literal:是否明白字面的意思。举例:发生在哪里?都有谁?在干什么?出现了什么问题?......类似这样,能明白那些作者直接写出来的内容。
2. Implied:是否明白字里行间的隐含意思,相当于read between the lines (领悟言外之意)。 举例:能判断出主人公的性格吗? 能明白作者的意图吗?你读完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? ......类似这样,能明白那些作者【没有】直接写出来的内容。
为什么我们要去评定孩子的阅读级别?
会出现一种现象,为了读,而去读。会一不小心掉进一个坑:我家孩子现在可以读多少级,多少级,下一步我们要读多少级,多少级。。。 根据上面说的阅读能力检测,我们来回头看,为什么要去评定孩子的阅读级别呢?这些字母啊,数字啊,是通往更高一级别的入场券?还是说,它们有着更深一层的其他意义? ◆ 为什么要去评定孩子的阅读级别? 简单来说,有三个大原因:
原因一: 知道孩子的能力处于什么位置。在Fluency上做到哪里?在Comprehension上做到哪里?弱了,怎么干预,怎么帮助?强了,怎么巩固,怎么提高? 简单说就是:通过这个检测,我们这些大人,无论老师还是家长,在对孩子的阅读引导支持上,就有了一个前进努力的方向。 比如,在Fluency层面: 怎样去解构一个新的词(Decoding Skills)。如果读的是英文,就涉及到各种对词的认知能力:比如拼读,Word Family (字母组合),Rhyming Words (押韵词),前缀后缀,把单词拆分,Sight Words的认识量。让读变得更流畅,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。
 在Comprehension层面: 如果孩子的母语是中文,我们可以在家里多和孩子读中文书。在中文母语的背景下,锻炼孩子如何明白字面意思,如何明白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,以及,让孩子知道更多话题,建立更多背景知识。把这种理解力【迁移】到英文阅读中,从而提高英文的阅读能力。
同时,老师在学校,或者一对一,或者小组,通过Guided Reading (指导阅读),来教孩子如果通过Comprehension Strategy(帮助理解的技巧策略),对自己所读的内容进行更好理解。
 在读系列第1.5节里,我们也有提到一种方法,当孩子的阅读检测级别低时,如何快速检测,是不是在理解力上出了大问题: 1. 在母语的前提下,如果自己读完后,迷迷糊糊不太懂,那同样的内容,我们大人来读,孩子来听。
2. 听完后,如果明白了,问题也能答了,还能问出一些问题,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,那理解力上没什么大问题,此时需要重点加强的是:对文字的认知能力。
原因二:
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! 比如,现在孩子的阅读级别是Level C,那就表示,在读这个级别下的其他书时,他/她能读得顺畅,理解得也顺畅。那这时,他/她的【阅读宽度】就打开了!
在教室里,我们会看到老师把书进行等级分类,比如Level A, B, C, Level 1, 2, 3.....可是再仔细一点看,一个等级里,有好多好多种不同的书啊!不同作者,不同风格,不同题材,不同体裁......;虚构的,非虚构的,生活的,科普的,童话的,历史的......  如果让孩子只读某个系列的分级读物,让他们在这一个系列里,一本接一本,一层上一层,day after day,那他们会怎样呢? 当读得出就是读得好,当读得快就是读得好,当阅读变成简单的通关,为的是一个一个量化的标签时,孩子对阅读的爱,会不会就在这一天天中,逐渐褪去呢?  最初,我们教孩子如何去读——Learn to Read。 最终,我们希望他们,能在阅读中,学会如何去学——Read to Learn! 而且是终身的,给予热情,投入,给予兴趣,专注,可以一直一直地持续下去——Lifelong Readers & Lifelong Learners! 世界很大,书很多!如果牛津树是棵树,那它周围的这片森林呢? ◆ 原因三:
让孩子对自己更加有信心,会愿意接受更高级别的挑战! 当孩子进行广泛的宽度阅读时,流利度提高,词汇量增加,那些帮助理解的技巧因为在反复练习,理解也就更加顺畅。 但除此外,还有更重要一点:他/她的Schema(背景知识),在逐渐增加! Schema这个概念,写完分级阅读后,我们会详细讲。先来简单说,明白以下这两点就好: 1. Schema是我们大脑中的所有信息,从外界获得,比如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,比如通过大量阅读。Schema处于变化,调整,增长中。
2. 我们对新知识的学习,无论大人小孩,都是建立在【已知】的基础上。当已知丰富强大时,对新知的接收也就更快。
 ◆ 来看一位妈妈分享的实例:
孩子之前在公立学校,英文底子薄弱,按分级阅读的标准RAZ的U级都够呛。但她并不爱读分级书,那天突然拿了原版的《万物简史》看得津津有味,整页都是生词,但是因为有趣,她愿意去一个一个查单词,一句一句去琢磨。分级的故事书不能挑动她的大脑思考,一直当完成任务去读。
因为她的中文阅读已经到了弗洛伊德的阶段,英文其实也可以直接跳到同等级别,没有必要一级一级读。
我们用Schema的思路来分析一下看,这背后的原因,你get到了吗? ◆ 这也解释,当孩子对某一话题,某一领域,有很多了解时,为什么他们会主动选一些让我们大人看起来都惊讶的书!我们会感叹:孩子,你的级别不在这里啊,你怎么能读得懂呢?...... 但事实上,他们会懂,因为有强大的背景知识做支撑! 流利度提高,会留出更多时间来理解。同理,理解不费劲时,也就有更多时间对“字”进行琢磨,比如词汇,表达,句子结构等。而当明白了这些有难度的“字”后,这种能力,在阅读其他高一级别的书时,又会帮助到理解......良性循环,相互支撑,所以相应地,阅读能力,也就越来越强!
那,这篇文要说的第三点也就清楚了:在知道孩子的阅读等级后,我们是继续往上走,还是广泛拓宽读呢? 安妮何的话: 一算时间,又是很久没有更新啊!我的这种风格啊!(捂脸) 不过有没有发现,我这次把文章写短了!有没有被惊到?哈哈! 每一次写,总想着,既然写了,就把一个主题给尽量说明白。我的思路是:讲了理论,讲了原因,那总要最后落实到具体的方法。就是,我,看完了你的文章,我,可以学会什么?有什么我可以拿着就能走,和孩子一起练起来? 比如这次,你安妮说,除了牛津树,还有森林!那森林呢?在哪里? 还有些什么树?我又要去哪里找到这些其他树?...... 还好,我都有准备,找到了很多很多很多图片。在接下里的一篇里,我们一个一个来看:教室里,像这样分级阅读的篮子里,除了牛津树,除了RAZ,还有哪一些? 我们很快见! 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