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篇 兴趣向自我能力的转变

发布者: 阿必 | 发布时间: 2020-12-8 13:03| 查看数: 2935| 评论数: 31

一、兴趣的重要性

有兴趣和没兴趣的差别巨大,无论是从内心体验还是经验技能上,都有着天壤之别。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学的又快又好,在过程中特别愉快;不感兴趣的事情在压力下学习,效率低且体验不好。

有兴趣:主动的、投入的、愉快的、忘我的,高效的。
没兴趣:被动的、走神的、无奈的、被迫的、低效的,抵抗的。


有人说,儿童是一张白纸,家长或老师可以在上面任意画画,这种观点在教育学层面上显然是不对的。儿童并非白纸,他们有自己的天性,尊重其天性,是教育的基本前提。教育即生长,教育即生活,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。

美国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心理学家杜威在他的《教育中的兴趣》一书中提到:兴趣是儿童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,是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。这充分体现了杜威教育即生长,教育即生活的观点。

杜威认为:教育是生活的过程,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。

杜威的这个观点也道出了儿童学习英语的真谛。学习英语是儿童体会英语、感受英语的过程,并同时获得英语带给自己的便利和快乐,而不是为了将来的考大学做准备。

看看那些英语牛蛙,哪一个不是对英语本身充满了兴趣和热爱?他们从英语的世界里体会到了很多的乐趣,从最初的儿歌、动画,到后来的绘本故事、科普知识、精彩小说,越来越被吸引,在兴趣的驱动下,像海绵一样孜孜不倦的吸收着知识。

这样学习的孩子可以轻松的在体制内高分,在体制外超越。 相反,如果是没有兴趣,即使经过多年的辛苦学习,也始终徘徊在大门之外,无法真正进入英语的世界。

二、家长的两种引导方式

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式:努力推和自由飞,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呢?

(01)以努力的方式:一直在推小汽车,不推就不走了;
(02)以兴趣的方式:使飞机起飞,一旦脱离地球引力,就能轻松的自由飞翔。

方式一:以努力的方式

就像推一辆小汽车,需要一直努力的推。为什么不推就不走了?因为没了兴趣的学习,就像这辆车没油了。一辆车没油就没有了动力,所以就走不动了,需要一直借助外力前进,外力撤离的那一天就是停下了的那一天。比如:一天不逼就完成不了的课业,高考后的撕书,毕业后的学习停止。

如果兴趣和孩子的需求不统一,在努力的方向上,孩子就只能通过应付压力、讨好家长或老师、物质或奖品交换等方式转移兴趣。兴趣是前提,没有兴趣的事情或许可以做好,但难以走远。

方式二:以兴趣的方式

以兴趣的方式,脱离了引力,自由的飞翔,只需要很少的动力就可以走的很远。因为在行进路上,困难已经克服了,后面的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轻松。很多孩子英语进入到裸听阶段后,一听就是好几个小时,爱上阅读后抱着书不肯放,废寝忘食。这种情况客观上孩子在高效快速的学习,主观体验上是在享受这个过程。 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完成了,成了兴趣的附属品。

但是这个自由飞的起步是艰难的,过程是缓慢的,需要更长时间的准备和更大的动力,在起飞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只能待在原地不动。

而小汽车却可以立刻被推动,看到前进和成功的喜悦,于是很多人被引到了这样一条道路上。结果是越推越累,越来越消耗,直到有一天推不动了。 路越走越窄,越走后劲越不足。

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差别太大了,如果能在一件事情上引导孩子产生兴趣,以后你就可以轻松悠闲的去吹海风了,如果要以努力为推动,则会一直很累。


既然兴趣这么重要,又源于人自身的冲动,那不是很容易拥有吗?为什么一些本该充满兴趣的事情,孩子们却很排斥呢,不愿意去做呢?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想说的,兴趣的背后是什么?

三、兴趣的背后是什么?

19世纪教育革新运动中,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兴趣观。主张兴趣的一方,将兴趣曲解为“把事情变得有趣”,认为努力是毫无意义的;而主张努力的一方,认为求助于“兴趣”,就是把一切事情都裹上糖衣,只能毁掉孩子。


大家看这这种说法对不对?都不对,是吧。

教育革新运动过去了百年,现在社会到了21世纪,教育变得尽如人意了吗?好像没有!这两种偏激的主张反而被利用了。

1.  纯兴趣为例:

我个人理解的是,以手机端或者Ipad端以学习为外衣的各种游戏,这种容易上瘾的东西对孩子来说绝对是害处大于益处。还有各大大小小培训机构的过度兴趣刺激。

什么叫过度刺激?就是对任何特定器官(比如眼、耳等)进行强度刺激,使其有可能对愉快产生嗜好,犹如在味觉方面一样。对眼或耳的这种刺激,会产生对更多同类刺激的进一步要求。有些儿童离不了经常呈现的鲜艳色彩或悦耳声音,是因为他们离不了外部的暗示,这会导致他们在独立行动时缺乏应变能力。

现在有些家长或老师在引导孩子时,不是用科学的方法引导,而是大量的借用电子产品进行声光方面的刺激,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。

2.  努力为王:

最典型的代表是什么?是不是诵经?背诵经典是这些年呼声很高的声音。

如果是结合孩子的成长,在不同的阶段融入符合孩子发展阶段的内容是没有错的,但是让3~5岁的孩子背下整个秦王汉武、上下五千年显然是不对的。大人先坐下来问问自己,你愿意日复一日坐在那儿背诵几乎不懂的内容吗?

何况小朋友正处在生长发育期,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,这种学习方法都不科学。部分家长之所以认同这种方法,就是被努力为主、吃苦为主的思想给占据了,把孩子的教育过程完全等同于为将来做准备。

真正的兴趣是什么样的?

刚才讲过,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,儿童本能的力量,他实现自己的冲动要求,是压制不住的。但是这就够了吗,远远不够!

【真正的兴趣蕴含着对意志和努力的要求】。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重点。

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任务,就是要把握好困难和努力的量度,思考怎么才能把孩子的学习过程由于引进困难而逐渐复杂化,而这些困难又具有激励的性质,不至于使儿童丧失信心。


对上面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:

就是说要让儿童感觉到成长,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努力,他又掌握了新本领,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,而不是停滞不前,或者被困难吓倒。而内心对成长和本领的需求,是每一个儿童都有的。在兴趣、意志和努力之间做好平衡,随着孩子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调整这些指标,正是每一个父母要做的。

如果没有了努力和意志保驾护航,兴趣往往很容易受阻,悄悄溜走了。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建立起这两样重要的东西。

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只有家长才能准确无误的把握住这个量度。大多数成绩斐然的孩子身边都不是因为多了一位好老师,而是有一位尽心尽责、用心思考、永不放弃、追求成长的家长。这也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地方。不是具体教授了什么,而是你引导了什么。不是那些有型的东西,而是那些无形的东西。

真正的兴趣蕴含着的对意志和努力的要求,在经过了家长的引导之后,必须要变成孩子对自己意志和努力的要求,这个工作一天没有完成,家长就一天不能放松。兴趣中的意志和努力本来就应该属于孩子,家长没有权利把它从孩子那里拿走,然后又通过压力、强迫等方式还回来。

所以要想培养真正的兴趣,就必须遵循兴趣的三个方面,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前进。

兴趣三方面:
1、统一性 :保持儿童注意力的集中;
2、自发的冲动性:兴趣的根基,自发的前进动力;
3、发展性:通往持久兴趣的道路;


在成长的不同阶段,家长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孩子感兴趣的内容,这就是最初的兴趣(或者叫冲动),这个是不需要家长额外做努力的,是孩子成长中自发的。家长的工作主要在间接兴趣这一块,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,从而培养意志和努力,把兴趣向深度和广度提升,从而变得持久,变成真正的兴趣。

比如:当音符和指法技巧被当做学习对象孤立地对待时,儿童对它是不感兴趣的,但随着儿童认识到它可以帮助他更为优美洪亮的发音时,儿童就然就会对其充满兴趣。

通常情况下,有了兴趣就会自发产生前进的动力,也能够集中注意力,这时候如果家长不干预,兴趣一般不会立即消失,但是它也不会主动往前发展。因为在任何事情的前进过程中都会有困难,如果孩子克服不了这个困难,兴趣在初级阶段徘徊,时间长了孩子没有新鲜感了就离去了。但是如果兴趣能够向更高阶段发展,变得更加有趣和充满了挑战,这时候就进入了良性循环。

四、在具体的英语学习中,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做?

1、发现孩子的兴趣,保护孩子的兴趣

这个家长很容易通过观察孩子找出孩子的兴趣点,在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的。具体到学英语上,学龄前的孩子没有不对儿歌、故事感兴趣的,也就是对语言本身包含的内容感兴趣,这也是成人可以通过兴趣法引导孩子学习语言的基础。

2、当兴趣遇到了难题

既然孩子这个年龄段对于语言本身以及语言包含的内容感兴趣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孩子一开始排斥英语的学习呢? 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对语言包含的内容感兴趣,但是却被“语言”本身给难住了,听不懂看不懂,虽然里面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,但是外面却是一堵厚厚的墙,孩子看不见听不见,最主要的是他不知道里面是一个精彩的世界。

这时候家长的任务就是先带领孩子去感受,领略里面的风景。让孩子主观上想和它建立联系。孩子个子矮看不见,大人把她举高了,抱上墙头看一看。带领孩子看看进去的门在哪里,如何打通这堵墙。


总结来说:
如果上来就是给孩子讲解和学习,那就相当于这堵墙加厚了,而里面的精彩变少了。孩子就会想要逃避。

因为成人在这样的心态下,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 她的心理需求,更没有想到过怎样才能帮助孩子, 所以成人的要求就变成了和困难站在一起。这样就使原本觉得自己在困难面前已经弱小的不自信的孩子,更加害怕更加不自信。困难因为成人的加入变得更加强大,所以孩子要想找到自己,于是就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了。

3、要解决问题,先接纳情绪

兴趣和困难同时同时存在时,要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,接纳情绪上。

孩子对语言里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天生的兴趣,困难主要是一开始听不懂看不懂。如果是从较小开始启蒙的孩子,基本上没有多少这个方面的问题,但是当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段,中文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,排斥英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
这时候家长只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提供相应的素材,在帮助孩子度过排斥期,然后孩子自发的动力就足以推着自己往前走了。 素材是否有趣,不仅取决于素材本身,更取决于陪孩子使用素材的人。所以同样一套素材有的家长用得孩子高高兴兴,有的家长则让孩子索然无味。

目前看孩子们的英语之路,凡是中间有反复、逃避英语的,基本都是家长或者老师“推”得厉害了。一旦成人调整目标和要求,孩子的兴趣就又回来了。

4、枯燥的练习不能要

杜威强调,只有当儿童要做的事和从事的活动,具有吸引他去做的性质,只有当困难能起激励作用而不是起打击作用时,这种选择才是他力所能及的,教育者要做的就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能够从“做中学的环境”。


枯燥的练习会磨灭兴趣,这是家长要特别注意的问题。磨损的强度大兴趣就没了,导致最终家长和孩子的放弃。如果不想放弃,就要靠家长持续的更强大的压力来支持,这样下去家长和孩子都很痛苦。

学龄前孩子特点:体验和感受占主导,而不是耐力、刻苦、理性和强迫,这些恰恰是摧毁兴趣的杀手。

孩子的感受是多方面的:
(01) 本来的兴趣;
(02) 家长或者老师的态度(得到赞赏和鼓励);
(03) 学到了新本领的自我认同感;
(04) 技能增加后对喜爱事物高度的提升。

如果磨损没有和兴趣完全抵消,就能继续前进。兴趣保留的越多,走的越远。在引导过程中,要重视孩子的年龄、强度、心理承受能力。越高水平的家长,越能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乐趣。学习动力如果被提前透支,没有后劲,会输在后面。

5、智慧引导

兴趣+适当的压力+适当的引导 】   兴趣仅仅是形成动力的基础,但不是必然转化。任何一种内容的学习,都会有坎,如何从开始的新鲜状态过渡到稳定的平淡期,家长需要引导方向,需要家长帮助他们找到兴趣在付出努力中的乐趣。家长的态度和做法很重要,很多时候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服务器升级成功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最新评论

`GiganticDeer 发表于 2021-3-14 22:21:17
谢谢分享!
烟岚雨 发表于 2021-3-18 10:45:37
感谢楼主无私分享好资源~
Joanna-Mina 发表于 2021-3-26 02:55:16
谢谢分享!
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21-3-27 08:32:55
(01)以努力的方式:一直在推小汽车,不推就不走了;
(02)以兴趣的方式:使飞机起飞,一旦脱离地球引力,就能轻松的自由飞翔。
lalilalala 发表于 2021-4-20 14:35:04
感谢楼主无私分享
园园123456 发表于 2021-4-24 15:09:02
谢谢分享
平子1 发表于 2021-4-24 19:47:43
谢谢分享好资源
一一 发表于 2021-6-24 09:28:06
感谢楼主无私分享
THY 发表于 2021-6-24 13:01:32
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!
1234下一页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