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学习国学

发布者: Annadesign | 发布时间: 2021-7-26 09:42| 查看数: 2333| 评论数: 31

注:这是今年五月份讲课的一个初稿,虽经很多的热心妈妈们的脱水处理,但水分太多,一下子也“干”不了。想说明的是,这只是一家之言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用的启发,而不是无益的争论。




之一


     最近新人来得多,大家也许是冲着两个方面来的:一是冲着作文来的,二是冲着国学来的。说实在话,这两个东西,是一个东西。如果非要做区分,只能说一个深,一个浅;一个是用,一个是体。作文是用的,经典是积累的,这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。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还要讲作文,讲作文也是为了把我们近一段学经典的成果作一个小结。在博客中,好多家长把孩子的作文都贴上来了,我都看到了,顺带请这些家长们放下心来,适当的时候我们会讲解这些东西的。
今天看到新来的朋友很多,所以就老话重谈,讲“如何学经典”。首先声明,这是一家之见,是以说理为主,具体的操作,大家自己去选择。不是强灌,是在说理,讲一些思路、体会。具体怎么去教孩子——还是那句话: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这些一些思路、一些体会,算是一个参考。
    要讲的第一个问题,是读经的三个阶段。个人认为,看孩子的不同情况,岁数大小以及领悟能力。读经典可分为三个阶段:
     一是读书认字。这一般多指学龄前到一、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,重点在认字识词。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在诵读中,家长要重点考察孩子的读字认字的准确性。对于孩子是不是理解经典中的意思,不必做过多的强求。有些家长常问:“经典里的意思,是不是要和孩子讲啊?”这个问题,想来就有了答案。要不要讲,关键看孩子在哪个阶段,如果字还不认识呢,那就以认字为主,不必讲什么经典的意思。我们这里讲的一、二年级,也只是一个参考,核心的标准还是孩子的认字、识字水平,如果孩子大体的字认识了,见过了不少的“猪”了,那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。
    二是断文释意。这一般是在三年级到六年级。随着孩子认字能力越来越高,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平后。这个时候的重点,可以转换到对经典语言的解释上来。对于这一个阶段的孩子,讲孩子能理解的意思,让她把句子读顺是必要的。这一个阶段,就是我们平时上课讲的,扶上马,送一程。(我们讲什么叫经典的书?经典的书。就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,而不是在马桶盖上读的书,在马桶盖上读的书,那是娱乐与消遣。)这个时间过了,就是第三个阶段。
     三领悟境界。如果对经典的大致意思理解的差不多了,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经典的深意的领悟上   比如“欲速则不达”——句意是讲求快了,就达不到目的,有拔苗助长之意。很多人读到这个欲速则不达了,知道速度快了不好,但怎么才是好呢,是不是停下来了呢?现实中,很多人在讲这句话,大都是不能着急,要停下来的意思。但这样理解还是不到家,那么更深的解释是什么呢?是坚持,是恒心。要讲耕耘,不求收获,一步一个脚印。
    我们说一个实例,前不久,就是年前左右,我们在群里讲《孟子》有一位朋友就让孩子跟着学,一天半个小时,把孩子搞的除了恨孟子之外还恨我,恨我为什么要讲孟子!我跟这位妈妈讲,一天十分钟、五分钟就行,结果妈妈听话,回头照做,每天十分钟,孩子学得轻松,每天听孟子听得哈哈大笑,不时还要让妈妈多讲一点。大约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候,自己都吓了一跳,为什么?因为打印出来的讲义就一百多页,全讲完了。讲这个意思,就是领悟这个学习的过程,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,每天十分钟、五分钟,都可以,重要的是坚持。说得务实一点,现在国学热,大家头脑不能热,不能把国学当饭吃。看到大家去抢盐,我们也跟着抢,这是头脑过热。同样的,看到别人学国学,自己也头脑不清。
      当然,这三个阶段,是一条主线,就具体的实践而言,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差、互为补充的。不是整齐划一、一刀切下来的。作为妈妈,家长,我们的任务是俯下身、弯下腰,听孩子的声音,说孩子听得懂的话。


(之二)
       很多朋友问的第二个常见问题是:“经典要不要背?”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回答了。我们有过这样的体会,很早背过的英文单词,现在都记不得了。背过了吗,记下了吗?背过了,也记下了,可是最终还是全忘了。私下认为,背不是过程,是结果。过程是什么呢?是多读、熟读、常读、长读。这个过程重视了,背住是不成问题的。如果一味强调让孩子背,孩子压力大,在短期内记下了,但时间一久还是会忘的。还是那句话:欲速则不达,重在恒心。每天如乌龟一样慢慢的爬,比小兔子刺溜一下子跑几百米更有效!我们读中学的时候,我们背过不少的课文?现在记得的、还能背出来的有几篇?差不多全丢了。我们现在让孩子来走自己过去的老路,这是不是可以说叫穿新鞋走老路?是不是可以叫孩子穿小鞋还要走过去的泥泞路?所以,个人认为,背不是重要的指标。重要的指标是什么?数量。读十遍就会背了,不如读一百遍还不会背。有一个常见的心态:说什么东西会背了,常常是把孩子当炫耀的题材。
    第二个话题:读经典不是在学功夫,而是在练功夫。不是说背不重要,而是说,不要把这个结果看得很重要。孩子的记忆力、理解力各有差别,如果突出“背”字,有的孩子会在相对短的时候内背下来,背下来之后又怎么样呢?在很多人看来,背会了就是大功告成了,就可以学别的了,但这往往是一种放弃。所以讲,会背了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放弃。当一个孩子会背某种东西的时候,就意味着他要去学习新的了,当把新的东西又会背的时候,一回头,以前背过的东西全忘了。结果呢?生气的是自己,挨骂的是孩子。我们这样理性地来看国学,才是务实的态度。
    我们举个例子,我们学太极拳,有的学得快,照猫画虎两个星期就能学会;有的人也许学半年,才学会,但是他天天练。最后的结果呢?先学会功夫的,一定不如天天练的人功夫好。再举个例子,比如学车,在驾校的时候有的人学得快,有的人学得慢。一般而言,不管年少、年长,是男、是女,只要练够了时间,总是会拿到驾照的。还有一种情况:提前拿到驾照的,其水平就高于延后拿到驾照的吗?不尽然。真正体现水平的,不是拿驾照的先后,而是公里数。一个人开车的公里数,才是决定一个人驾驶技术的最重要指标。
    我们用这个例子来讲,孩子会背只不过是拿到了一个驾照而已,这个驾照只是骗交警的,不能骗车子。学经典就不能骗人了,你跟别人说,我的孩子读了三遍就全背下来了,那是骗自己。再譬如学游泳,学会很容易,报个短期班,一般孩子十多天就会游了。而比较专业的运动员,他们为什么专业?是因为一个动作,简单地练、重复地练。学经典也是一样,不要在意多少天就会背了,这是一个短期的行为。如果只是背会了就放下了,以后不管了,最终孩子还是会忘掉大部份的。特别是在孩子还小,不是完全理解的情况下。
    可以得一个武断地结论:一个孩子读了十次就会背,这种效果,不如一个孩子,读了五十次还没有背下来的效果好。因为,功夫就是功夫,功夫是一次一次累加练出来的,不是突击练出来的。所以,读经重要的是过程、是次数,而不是能不能背下来。我们要求孩子,不是看谁能马上背下来,而是要看,谁读的次数多了,谁坚持到底了,谁的功力就是最强的了。经典,不是学功夫,是在练功夫。功夫,不是学出来的,是练出来的。这个道理,大家是不是明白了?所以说,不要卖弄,一说自己的孩子看了多少书,背会了哪些东西,真正明白的人一听你这样吹, 都会笑话你。这也才是读经千遍其意自现的道理,是讲读经千遍,不是讲背经十遍。记下这句话了吗?所以,你忘掉了“背”字,孩子轻松了,你也轻松了,就不会把经典当饭吃了。我们知道,有些人、有些机构,讲孩子要背多少经典,要怎么背。人家那是当饭吃,你又不是当饭吃,对不对?当饭吃的,当然要在十岁前背N个经典,你又不当饭吃,讲这些“背”干嘛?这样理解了,我们就务实了,就轻松了,就可以喘口气了。


(之三)
       我们再来讲第三个问题,读经典的好处。虽然说经典不当饭吃,但不能说读经典没有好处。这个道理讲起来,可以深入一些。佛家讲: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论语中讲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这个“法”是不是佛法,要看用这个“法”的人。这个“道”是不是大道,要看用这个道的人。钱好不好啊?钱本身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,经典本身来讲也不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。钱,用的人不好,钱就是祸;用的人好,钱就是福。同样的道理,经典也是如此。昨天我们讲《庄子》说过一句话,叫“盗亦有道”。大家想一想大盗、大土匪都是讲道的,但这个道到了盗手里就是坏道了。大的土匪头子比你一般人更讲仁、义、理、智、信。他讲了这个,所以才会有一帮小喽罗听他的。这是我们看问题的一个方法,一个原则。是好是坏,就看我们怎么用、怎么学、怎么体会。明白了这个大道理,我们就解决了一个小问题。
    有的朋友问:“老师,我的孩子应学什么经典好啊?”本身来讲没有什么好不好的,都可以学。不学《三字经》学《论语》也可以,不学《老子》学《庄子》也可以,不要在这个方面去纠结,还是那句话: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”。不要看别人捧着《三字经》你也捧着,不要看别人读《易经》了,你也马上去弄本《易经》,这样学经典还是盲从。(后面我们也会来讲一些先易后难的原则)
      我们在这个大原则下来讲经典的好处:一、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。过去上过私塾的老辈们,写东西都是非常有功底的——不写一字空,就是缘于对文字的深入理解。我们在从前讲作文的时候,特别讲了对称,特别讲了《笠翁对韵》,重要性在于让孩子去理解文字。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过,对称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,《诗经》是这样的,《诸子百家》也是这样的。我们来看看《诗经》: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桃之夭夭,有蕡其实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之子于归,宜其家室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
        三段是对称的。我们再来看看《诸子百家》,以《老子》为例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。有名万物之母。”也是对称的。
        再来看《孟子》,曰: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林木不可胜用”这是对称的句。
       我们再以《汉赋》为例,来看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: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。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襟三江而带五湖,控蛮荆而引瓯越。物华天宝,龙光射牛斗之墟;人杰地灵,徐孺下陈蕃之榻。”是不是看到了对称?
         我们再看唐诗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”“时时闻鸟语,处处是泉声” 。我们再看宋词“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,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岗”。
         元曲,大家可能陌生,我们就举马致远的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” 是不是也是对称?
          我们再看明清小说,就看章回的题目,以《三国演义》为例“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”,“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” “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”是不是感受到对称了?
     好,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了语言的节奏,我们再来看现在适合孩子学的东西,我们先说《千字文》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。日月盈昃,辰宿列张。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。” 是不是对称?
     我们来看《幼学琼林》:“混沌初开,乾坤始奠。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,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。”我们再学一点《笠翁对韵》“天对地,雨对风。大陆对长空。山花对海树,赤日对苍穹。雷隐隐,雾蒙蒙。日下对天中。风高秋月白,雨霁晚霞红。”
      我们来看看《三字经》:“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习相远。苟不教,性乃迁;教之道,贵以专。”是不是看到对称了?《声律启蒙》、《笠翁对韵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幼学琼林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弟子规》等等,相当于过去小学的课本,里面最重要的特征,就是对称,适合孩子的认知特点。词与词的对称,我们就叫对称词;句与句的对称,我们就叫对称句。
      第一个好处是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。


(之四)
第一个好处是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。
第二个好处是培养对历史的感觉。不少朋友知道《千字文》的来历,讲的就是一个大臣,皇帝看不上他、恨他,就要害死他,于是出了一道题,要求写一个论文,把几千年的历史讲出来,不带重字。于是这个作者就一夜之间写了出来,一夜之间黑头发全变白了。这就是《千字文》的来历,也是一部历史的缩写。
第三个好处是表达能力的锻炼。可分解成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。什么叫口吐兰香?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过,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论今。不是说往嘴里喷一点香水叫口吐兰香,说话办事光是大白话不行,全是口水话也不行。
说到这里我们就讲一个历史故事,说的是朱元璋刚上台当了皇帝,也是有大学问的。通常来讲,他是一个大老粗,但这个大老粗不是真粗,为了喜庆,他就要求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在门口挂桃符(这是春联的前身),但是这个桃符很贵,一般人家买不起。这也是过去有一首诗叫:
《元日》王安石(宋)
爆竹声中一岁除,
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千门万户瞳瞳日,
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

        在明朝前没有春联只有桃符,后来朱元璋就下令用红纸代替,才有了现在的春联。为了检查他的命令是不是落实,他就微服私访,到了一家屠夫门口看到没有对联,就问为什么不贴?回答说没有文化,也没有钱请人写。于是朱元璋老板就提笔给这屠夫写了一幅对联,忘了交待了,这个屠夫是专做猪的阉割专业的,所以这个对联是这样写的“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斩断是非根”把一个阉割专业写的如此大气,如此磅礴,可能唯有元璋皇帝一人了吧。有笑的没?《论语》中讲“文胜质,则史;质胜文,则野”,要文质彬彬才为君子,通俗地讲,一个再粗的人也要有点文化。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被窝里放屁——能闻能捂(能文能武)的人,不学点国学怕是不成吧?
       我们来讲第四个好处,培养孩子的气质。此所谓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现在我们选媳妇、选女婿的标准越来越高了,有钱、有车、有房还不行,还要有文化、有气质,还要是帅锅、靓妹,没有点气质,怎么在江湖上混。在江湖上混,我们除了要学会出口成脏之外,也得有一点出口成章的气质吧?这是四,后面的,我们就不展开了。
         第五点好处,通达处事为人的道理。知道如何处下如何达上。所谓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,这是最高的学问。这也是资治通鉴的意思,读书让人聪明、生慧。有这些聪明智慧的作用是什么?世事洞明,人情练达。人事都不知,鸟事怎么可能明白呢?可以说,这是读经典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。我们前面讲过《孙权劝学》,如果把经典当成是解经博士,那就是狗屁博士,如果这样来读经,真所谓“百无一用是书生了”。大家有空可以百度一下,学一学《孙权劝学》这篇文章。读了就明白,读了书,为什么可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。当然,如果要求高,还有如下的好处。
      六、培养孩子道德的基础。未来社会更需德才兼备。德才兼备,德在才前。
     七、会让孩子有大心胸、大格局、大境界——为未来做大事业奠定基础。这一点,我们稍讲一点。从古到今,能为上将、大帅者,都是有格局的,能闻能捂的(能文能武)。没有大格局,只会舞枪弄棒的,最多是个先锋,比如说,张飞最开心的是什么?就是孔明先生说:“哎呀呀,想不到翼德先生也有文化,懂得兵法了啊。”这是张飞最高兴的事,笑了没有啊?呵呵,说的玩笑话,为的是大家开心,有所得,有所悟。最后一个,我们不展开了,以后可以专题来讲。
      八、让孩子在先辈的圣言中达到智慧和般若的殊胜——也就是明心见性。关于明心见性,就不展开了,算是列个提纲,大家思考吧。


(之五)
       前面,我们讲到了经典是功夫,是练的。但是要练这个功夫, 就要把简单的事重复做。换句话来讲,这也是我们平时讲的,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说到这个制心一处,从开始讲课一直到现在,其实就讲了几个字,一个是“熏习”,二是 “制心一处”。一群的朋友,大部分坚持到了现在,这个相当地不容易。有了一群朋友的坚持,也才有了我们的坚持;有了一群朋友的制心一处,也才有了我们这个群的制心一处。学习经典也是如此,要制心一处。
        但是,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打鱼的渔民越多越好,也不是说猴子越多越好,要了包谷不要西瓜的猴子越多越好。三天打渔两天晒网,这样的人要越少越好。学经典也是这个态度,制心一处。所以,有朋友问:“学哪个经典好?”从大处讲,哪个都可以,只要你制心一处坚持下去,都能学好。是我们要强调的第一点。
         第二点,我们要讲怎么叫学有所得?有的朋友就会回答:老师,你讲得真好!老师,你讲得真棒!还好啊?上帝在西方,听不到咱们这对话,要是上帝在群里面的话,听到妈妈们这样夸,那还不笑得满地找牙啊。说实在话,夸课讲得好,非我所愿。因为你在说老师讲得好的时候,实际上你是没有学到啊,昨天我们讲张飞最喜欢的事就是诸葛亮说:“张飞先生,你也有文化,懂兵法了啊。”这是张飞先生喜欢听的。我们最喜欢听到的事,就是大家有所得、有所悟,因为这才是你学到的东西。
        谈到这个自己的东西,还是免不了要乱扯,大家知道这个“术”字是什么意思吗?过去,古代,一般讲的是学术,不是讲学问;在过去讲的是道术,不是讲道学;讲的是儒术,不是讲儒学。《师说》里有一句话叫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。这个“术”,就很有讲究了。当年孙膑、庞  娟还有苏秦、张仪,跟鬼谷子学,都是在学“术”,不是在学学问。我们今天讲技术,就有了这个“术”的意思。还有一句话叫“外用儒术,内用黄老”,为什么不讲外用儒学或是儒家呢?这里有什么区别?术与学的区别就在于,术是你自己的,学是别人的,比如说,你是一个物理老师,你会讲电学,但一做试验,你被电着了,这是电学。而一个电工,不会讲电学,但会装电灯,这才叫技术。
          当年孙膑、庞涓、还有苏秦、张仪,跟鬼谷子学完了,下了山,就可以带兵打仗,就可以下马治国。因为什么?因为学到的是术,要是当年孙膑、庞涓、还有苏秦、张仪,天天在老师身边讲:“老师,你讲得太好了,太棒了!”一是永远下不了山,二是永远在气鬼谷子,气死了算,是不是这个道理?
       我们再看,《论语》是孔子的学生整理的一本书,这本书里哪里讲过什么“老师啊,你讲的太好了,太棒了”之类的话?找不到。
          讲这些笑话也好,历史也好,一个意思是大家不要夸课讲得好不好,说老师讲得好,那是学问,说自己有进步了、孩子有进步了,那是学术。学以致用,才是学术。学了来问,学了来夸,学了去辩论、玩嘴皮子,那是学问。在秦始皇当政的时候,玩嘴皮子的都要被杀头。


(之六)
       我们来讲下一个问题,有的朋友讲了,孩子学过这个经,背过那个典,多学一点不好吗?这个问题,我先不直接回答,我们从经营上来讲这个问题。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不去卖汉堡?阿迪达斯为什么不去卖西服?微软为什么不去卖电脑?我们要知道世界一流的公司都是专一的,这也是《师说》里的话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

       “术业”必须专攻,我们从经营角度来讲这个问题。比如说麦当劳,是不是可以卖汤面?是不是可以卖肉串?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,卖汤面、卖肉串,会不会得益?单纯地来说是肯定可以得益的,但是,不要忘了这个副业的得益是以牺牲主业的收益为代价的。在经营中,我们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,卖了汤面、肉串,盈利了、得益了,这是我们的眼光短浅所致,这个汤面、肉串的盈利背后,是以牺牲可乐、汉堡的利益为代价的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张飞使的是蛇矛枪,关公用的是偃月刀,吕布耍的是方天画戟;《水浒》里面李逵用的是板斧,花和尚用的是月牙铲,这是他们的术业,也是他们的专攻,同时也是他们的特色。从来没有一个小说人物、历史人物,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。他们在对阵打仗的时候,绝不会说:“我用刀打不过你,等我一下下,我换个兵器,用枪来挑你。”
       同样的道理,我们学经典也是如此。我们不能说:“哎呀!我道家的说不过你,我换个儒家的来说你;哎呀我儒家的说不好,我换成法家的来吧。”诸葛亮舌战群儒,这个名字好啊!大家回头好好读一读这一段。为什么诸葛亮一人能敌这么多人?因为那些儒都是学儒学的,不是搞儒术的,所以一肠子的全是之、乎、者、也。怎么能挡得了孔明先生之专攻呢?大家是不是有启发了?其实,还是一句话,“丢了西瓜,捡了芝麻。”不能说你只看到了芝麻,你就可以为丢西瓜找到了理由。读书、学经的态度,就是要制心一处。


(之七)
        接着来讲下一个观点,我们怎么样去选择适合孩子的经典?这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,只有一些意见与参考。我们听到了昨天的课,就应该知道参考是最有益的意见。我们列了一些经书,这些东西是针对孩子来讲的,没有好坏与先后之分,重在适合、重在坚持、重在应用。
          《千字文》: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以四言韵语而成。隋唐以来,《千字文》条理分明,通顺可诵,咏物、咏事的韵文,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、社会、历史、教育、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。便于识读。
          《三字经》:南宋人王应麟创作,已有七百多年历史,内容大都采用韵文,包括了传统的教育、历史、天文、地理、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,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。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,十分有趣,又能启迪心智。
        《弟子规》:原作者李毓秀,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。以《论语;学而篇》——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为中心”,分为五个部分,具体列述弟子在家、出外、待人、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。
      《笠翁对韵》:是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、词,用来熟悉对仗、用韵、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。其作者是清代学者李渔。他把常见的韵字都组织进了韵语,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。该书的特点是词藻丰富、优美,典故众多。要理解中国文字韵律的精妙、优美,本书是必不可少的。
      《幼学琼林》:全书用对偶句写成,容易读诵,便于记忆。全书包罗万象,涉及天文地理,婚丧嫁娶,典籍制度,鸟兽花木等。被人称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。有俗语说:读了增广会说话,读了琼林走天下。
       《增广贤文》: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: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,二是谈命运,三是谈如何处世,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。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,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。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,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。在主张自我保护、谨慎忍让的同时,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,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。
     《朱子家训》: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。《朱子家训》仅522字,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。其中,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,比如尊敬师长,勤俭持家,邻里和睦等,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。
        以上这些经典,一般来讲适于刚刚接触经典的孩子,适于正在读书识字的孩子。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经典,且又过了读书识字阶段,比如说到了小学高一些的年级,就可以学如下的东西:
       《孟子》:孟子名轲,战国时期鲁国人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。著有《孟子》一书。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,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,有“亚圣”之称,与孔子合称为“孔孟”。
      《论语》: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。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,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。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(四书)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》(五经)并称“四书五经”。通行本《论语》共二十篇。  
       《道德经》: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分为81章。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。   
      《庄子》: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和文学家。战国时期宋国人,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。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“老庄”,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,被思想学术界尊为“老庄哲学”。代表作为寓言《庄子》,被唐明皇封为《南华经》,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,名篇有《逍遥游》、《齐物论》等。


(之八)
        前面,提供的一些目录,大致上分了两个阶段:一个是识字阶段;一个是过了识字阶段,这样的孩子明白一些事理, 以前没有学过《三字经》,《千字文》也没有关系,可以从《论语》开始。
          为什么这样讲?因为《三字经》之类的,是后来人编的。我们说一个大原则,读经典越是根源的东西越有价值,《三字经》也好,《弟子规》也好,《千字文》也好,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是来自于儒家,来自于《论语》。
        当然我在这里说的儒家不算特别准确,为什么说不科学?有一句话叫“三教九流为一体”三教是哪三教呢?儒、佛、道为三教,九流呢?法家、兵家、墨家等为九流。简单地讲,三教九流是后人分的,从最早的根源来看或者说从中国的哲学史来看,从最早留有的文字来看,是道家。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个原则,这里讲的所谓家是后人来分的。比如说《周易》,从后人来看归属于道家,但从历史来看,中国的文化、思想、哲学都是从道家发展起来的。我们讲的是发展,当年孔子也会去问老子一些问题。
       佛家是后来到了梁朝才发展到中国的。“三教九流”讲的是区别,“一体”讲的是共性。这正如杯子有千万种,“千万种”是区别,是外在的,它们是用来装水的,这是共性。看到了共性,我们就可以说是一体,如果看到了区别,我们就可以说是三教九流。所以说,一个人讲佛、道、释是有区别的,这句话是对的。也有人讲佛、道、释是殊途同归,是相通的,这也没有错。关键的问题是,你把眼光放在了区别上,还是放在了共性上。这是三教九流为一体的一个整体看法。但总的来说还是要表示共性。比如说,佛家,中国的佛学为什么发展起来,而印度的却相反败落?有一个观点,讲的就是当时把佛家的梵文翻译过来的人中都是高级知识分子,都是受到道家与儒家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,所以他们常常会用道家或儒家的语言习惯来进行翻译。这样释出来,就很美,  就受到了更多高级知识分子的欢迎。再扯远一点讲,在近代,很多国学大师也会把《金刚经》、《楞严经》等佛经, 列为国学必读之一。
         刚才我们讲主要还是看共性,佛家讲“自度度人”,儒家讲“自立立人”,道家讲“自化化人”,思想原则是一样的,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。同样的,释家讲空,儒家讲一,道家讲虚,也是一样的,只是名称不一而已。


   (之九)
      我们再接着说,比如《千字文》,比如《菜根谭》,比如《素经》等,就不好讲是什么道家、儒家了。三教九流为一体,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。所以,如果我们的孩子认字的时候没有来得及读《三字经》这些幼儿读物,也没有关系,可以从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来学,没有什么来得及来不及,这也是我们昨天讲的一个道理——不要看到别人读《三字经》了,你也读;不要看到别人读《易经》了,你也跟着。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      当然,我们在共性中也要看到区别,在孔孟与老庄之间,我们选择哪个好,对于孩子来说,还是选择孔孟为先,理由是什么呢?因为孔孟更入世一些,他们讲的多是人情世故,语言也更为朴实,文风也更为扎实。而老庄呢?思维激荡,看上去一会儿天,一会儿地,大开大合。从文风上来讲,孔孟更适合孩子。以前曾经讲过一句话,孔孟是教我们做人,老庄是教我们为圣,释家是教我们成菩萨,境界不一。但反过来讲,虽然目标有深浅,有近远,但不管是做人,还是做圣还是做菩萨,脚下走的路是一样的,都要以人为本。讲孝道,讲师道,讲仁爱,路是一样的,只是走得远近不同罢了。再强调一下,从文风上讲,还是选实在、朴实一些的好。
       最后一个参考就是《易经》与孔孟老庄的关系,看到不少孩子在读《易经》,也有不少关于孩子读《易经》的好处,这一点,不敢妄加评论,我们就提供两个的思想供大家参考。一个是《论语》中孔子的,他的大体意思是,五十岁学易不犯错误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还讲过,“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”,也就是说,知了天命就不犯错了,与这个五十有关的。孔子还说过一句话,大体的意思是,三十岁戒之在斗,四十岁戒之在色,五十岁 戒之在贪。具体到了六十、七十孔子就没有讲了。孔子的话我们且放在这里。  
       另外一个讲的人,是南怀谨大师,他的观点也是五十岁前不学易。理由是什么呢?理由就是一个人不犯错误,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?一个人出门就知道会发生什么,努力半天,知道老板不给涨工资,还努力个什么劲呢?教育孩子辛苦半辈子,早知成不了材,还教育什么呢?什么都看透了,活着就没有滋味了。所以说,到了五十岁再看、再明白,头五十年对在哪里,错在哪里,才有滋味。
    我们讲完这两个说法,就把不必学《易经》的道理讲明白了 以个人的观点来看,很多人学易无非是从难来讲的。很多的人简单的道理听不进,信不下去,但要是冠以神秘,说以高深,信的人就大有人在了。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《易经》能不能让人看透,不在《易经》这本书,而在于看书的人。当然,这也是一家之言,还是那句话: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要想攀上科学的高峰,还是要从一加一开始学起。不要图难、图涩,不要轻易去相信,科学无险阻,只要肯攀登。
        还是那句话: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

    (之十)
        刚才有朋友让讲: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我们先来做这个解释,前面,我们讲到了学问与学术的区别,学问是在书本本里打转转;学术,是在功用上下功夫。早在秦始皇的时候,就知道空谈误国的道理,所以就对空谈的儒生砍头的砍头,坑埋的坑埋。那时候的儒生,不是儒家的意思(也有一说为术士),是读书人,有点学问的人,以书谈书,以理讲理,这是误国的。邓小平上台,改革开改,特别是南巡讲话,就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:不争论,摸着石头过河。前不久,有人在群里讲:“真理越辩越明。”这句话是屁话,真理不是辩出来的,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。这是我们这个群不辩、不争的一个指导思想。你用道家的、法家的,我用佛家的、儒家的,你看看谁能说得过谁?空谈误国,道家、儒家、共通地说了一句话:自知者明,知人者智。佛家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解释,我们在这里不提。
       刚才我们讲了“学”与“术”的区别,那么,人的学问最终的用处在什么?其实就是与事、与人打交道,这一句话简略成四个字就是“知人晓事”。你去办事,不知人,不了解对方的个性、脾气,事情就办不成;同样的,你与家人、与孩子、与领导不知人,就相处不好,处处是得罪,处处是坎坷。同样的,一件事这样办有效果,这样办能顺利,但你就是看不出来。书读了好多,那是学问,书读了还会用,才叫学术。同样一件事,别人办得漂漂亮亮的。你去办,就办得一蹋湖涂,你说你是博士毕业,管用吗?学问大吗?所以说,人情世故学问最大,但人情世故不是让人狡猾,不是让人变得庸俗,而是变得圆融通达,我讲清楚了吗?
假如说,一个博士研究生写出一本厚书叫《人际关系一万招》,但是这个博士自己与亲朋好友、领导同事的关系都处不好,那只能说是个狗屁博士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人。
       我们讲孔子是最有学问的,表现在这两句话上,孔子讲 “因材施教”,因材,就是“人情练达”;施教,不就是“世事洞明”吗?一个是对人,一个是对事的处理。理解因材施教,就是知人晓事了吗、?因材,是不是看每个人的不同情况?施教,不就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办法嘛?人情不练达,你能知人吗?世事不洞明,你能看得出这个人用什么办法教吗?换句话来说,一个孩子是打好啊,还是劝好啊?你不知人知事,怎么能轻易说打好还是骂好呢,对不对?孟母当年为了孟子好好读书,就把织的布给毁了,这个火发得大不大?那是相当大,就相当于现在把家里的电视电脑砸了一样的啊,但这个火发得值的,是不是?所以说孟母是伟大的教育家嘛,知人、晓事,把电脑一砸,搞出个亚圣来,是不是最大的学问啊?。
       再讲一个故事,话说子路有一天救了一个小孩,这个小孩的家里人为了报答子路,送了子路一头牛。大家说孔子是怎么评价? 呵呵,孔子不仅让收下了,还大大地表扬了子路。我们看《论语》 大家可以看一个线索,孔子跟子路在一起的时候,孔子经常是骂子路的,这是我们读论语的一个线索。当然,子路也是性情中人,当年孔子暗恋南子的时候,子路也会直言孔子。我们可能记得一个成语叫“登堂入室”,这个典故也是来自于《论语》,大体上讲,就是子路在孔子面前搞音乐,孔子就讲你搞的这是二把刀,不行。孔子的门人听到孔子这样评价子路,就看不起子路、笑话子路,于是孔子又改口说,子路的音乐造诣能升堂了,但不能入室。这个“室”是内室,是指卧室。也就是说,一个房子最核心的部分。我们读论语大多数时候,看到孔子对子路是不客气的, 为什么不客气?因为子路性子太侠义,这样的性格就要鞭子抽。
      还有一个故事,子路曰:“子行三军,则谁与?”子曰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”子路有一天问孔子说“老师,如果有一天你带兵打仗,你带谁?”孔子没有正面回答,但孔子的语气相当得厉害,比今天骂娘西屁还要厉害。孔子说:“你这个人的性格就是不知死活,就有如过河不坐舟,打虎不用棒。你都不知是怎么死的。”这话说得很严重,结果子路确实最后死得很悲壮。讲这些的意思,是要告诉大家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对于子路的感情很深,亲如父子,但是很少表扬,几乎都是骂。但是刚才子路救了人,得了牛,孔子高兴、表扬,为什么?一个人救了人,还有牛肉吃,这里面有被救者的感恩,也有救人者的大义,这对社会风气有好处,所以孔子就表扬,当然,还有牛肉吃,这才叫圆融。因人因事,因时因地。


(之十二)
      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个话题:什么叫经典?第一类是我们大众的看法,一般把带有之、乎、者、也的东西都叫做经典。所以,我们在讲如何阅读经典的时候,有妈妈就问诗词的问题,可见,这个看法、定义在不少人的脑子里都有。我们通常就把这个经典当成了百货公司,当成了超市,只要是带有之、乎、者、也、呜、呼、哀、哉的都可以叫经典,这是最广义的看法。
        第二类是学术的看法,也就是我们讲的经、史、子、集。这经、史、子、集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,就好比超市分出了日杂、肉食、奶品、烟酒之类的销售区域。
        这个“经”指的是什么呢?大体上来讲,是我们昨天讲的“九流”,比如说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周易》。话说《周易》是经中第一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,这本书算是比较早的书,传说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第一个版本,后来到了周王朝,有了第二个版本,到了春秋孔子这个时代,有了第三个版本。
        我们讲《周易》是经中之首,我们还要理解到它是时间之首,这样理解就全面一点,不要觉得它是最深奥、最智慧的经,从内容上来讲是首经。讲这个的意思是告诉大家,不要喜欢谈玄说妙,要 大道至简。从《易经》本身来讲,也包括了这个意思。易经有三易一说:一是变易, 二是简易,三是不易。就是说万物变化,没有一成不变;二是简单,大道至简;三是变化无穷,所以不易。
         其实,如果我们从时间的角度来讲,还有一本书是被我们忽视了的,那就是《尚书》。我们学《孟子》的时候,孟子经常会用《尚书》中的东西引经据典。《尚书》又叫《书经》,简称为《书》,这是一部中国最早的历史书。从文化的角度来讲,孔子做了一件好事,也做了一件坏事。做了好事,是从他重新整理历史而言的;做了坏事,是因为他在整理的过程中,很多没有考据的书给废掉了,留下的只有这一本。我们有的时候讲,中国文化三千年,有的时候讲中国文化五千年。讲五千年是从伏羲、炎黄那一辈算起的,讲三千年,是从夏、商、周算起的。所以,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,讲山顶洞人,讲北京人,这是从考古的角度讲的。历史上还讲到了炎帝、黄帝,讲到了女娲、伏羲,这是有历史可讲的,只是当时在修订的时候,认为无据可考,所以就删掉了。但历史还是历史,我们从远古来讲历史,还有一点,希望大家理解,从远古到今古,有三个标志:一个是全神时代,就是盘古、女娲、 后羿,还有刑天等等;二是半人半神时代,比如神农、比如伏羲。现在我们讲神农尝百草,不能简单的说是个人,而是个半神半人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,是具有特异功能吧。呵,算是笑话。再后来,人类越来越退化,越来越不灵,于是就有了尧、舜、禹,就变成了人。上天也上不去了,入地也入不了了,老老实实做人吧。
         讲到这个“经” 就特别提出了《易经》和《尚书》。史呢?好理解,有特点的一部是《史记》,是纪传体。什么叫纪传体呢?就是故事会,讲故事的形式。不象我们现在的历史,比如说近代史、现代史,上来就是背景,接着是过程,接着是影响,后面是意义,这样写不真实。纪传体就事论事,讲了什么,说了什么,就记下来,致于作用啊、意义啊、影响啊,任由后来人去评说,史官不乱评说,这才是真正的写历史的态度。第二个是《资治通鉴》,是编年体,也就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。
        “子”也好理解,就是我们讲的诸子百家。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三教九流里的九流。
          集,就是大杂烩,诗、词、歌、赋、曲就放到了集这一类,我们的第二个结论是:把经、史、子、集当成了经典。
          我们再细分,就不把史、子、集当回事了,我们要开专营店了。就好比现在的大中、苏宁一样的,专搞电器。于是,第三种分类就把经史子集里的“经”当成了经典。于是就有了四书、五经之说。“四书”指的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;五经指的是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和《春秋》。《四书五经》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,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。当然,这四书五经也成了儒家的主流思想。我们要知道,这些个分法是专家、学者为了有口饭吃,搞的争论而设的,我们平头百姓不要去管这些,就简单一点,把之、乎、者、也当成经典好了。这个不犯法。
     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经典,我们就把这个“经”讲得透一点,这个“经”是广义的,不是专指《佛经》、《十三经》、《易经》。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“经”呢?有三层意义去理解:经的第一个意思是贯穿,我们通常讲经纬线,就是讲的这个意思。这个贯穿意义很广了,如果你问:去北京怎么去?无非几条途径——走海、陆、空。你说饭怎么吃?回答就是:一张嘴,欧了。这个不叫贯穿。贯穿怎么讲?就是用之于政,叫政道;用之于军,叫军道;用之于家,叫家道;用之于人,叫人道。比如我们常讲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,一本通常人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书,居然还能治国,这就是贯穿。因为这个贯穿,所以“经”才是值得一辈子去读的书。再说得通俗点,经的贯穿就好比是一个百货商店一样,你从中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那东西。
            经的第二个意思是完整、系统,这第二层意思,其实是第一层意思引申。贯穿了,就系统了,就完整了。当然这个完整,还要去理解为时空的完整。一个道理过去适用、现在适用、将来还适用,这才叫完整。中国三千年的东西流传到现在,曾有暂短的时候被打倒了、被否定了,但历史的长河还将证明,它可以重新发芽,有很强的生命力。所以,有些人讲经典不适用了,讲什么取经典之精华,去经典之糟粕,这样的话说得有点无知。当然,类似的无知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庄子骂过了,他说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岁不及大岁”一只秋蝉是不可能理解人类的世界的,同样的,一个人也是不可能理解几千年的智慧的。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,才算是得到一丁点的智慧。这也是孔子讲的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当你还不知的时候,你偏要说你知道了,那是真无知。
     经的第三个意义是:方法。有的时候,我们会讲到,你这来取取经,你给我传传经、送送宝,这里讲的就是方法。当然,真正的方法是什么?真正的方法是无法,和尚打伞——无法无天才是方法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因时、因地、因人、因物之不同,方法就不同。别人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一个天才,你用这个方法说不定培养一个白痴。因为你不能因时、因地、因人、因物,所以说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无有定法,才是法。如果孩子读经开心,你天天除了让他吃饭、睡觉,就是学经,我说好;如果 孩子读经不开心,你就是让他学一分钟,我也说不好,读他干嘛,当饭吃啊?所以说不要执着在每天读十分钟还是一个小时,适合自己,你开心,孩子也开心,加上坚持,就好。刚才我们讲了一个兴趣的问题,我们再稍说一点,正如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说的一个原则,让孩子喜欢读经:扶上马,送一程。首先家长自己要喜欢,你不喜欢,你当甩手干部,买来书往他手上一扔:“孩子,你读经!”换成我是你的孩子,我也不乐意读。“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。”你在家里是户主,就相当于你是皇太后,你作为皇太后都不喜欢,怎么让太子、格格喜欢?对不对?呵呵。所以在这里,我代孩子问一下:“太后,您老喜欢上读经了吗?”
       我们接着讲下一个话题,昨天有朋友问:读《诗经》好啊,还是读唐诗好啊?我们刚才讲,“经”的广义及狭义,也讲到了经的三个内涵,实际上就回答了这个问题。但为了参考起见,我们提一点建议:有的人说背诗,有的人说背词,有的人说学《古文观止》,有的人说学《汉赋》。我们从前面的文学发展沿革捋了一条思路,我们要找到源头,或是接近源头,换句话说,我们要找到根,或者是接近根。如果你尽找些枝枝叶叶的,花多少精力,你也提高不了。但你找到根了,找到源头了,事半功倍。记得有一天中午的时候,有的朋友和我说,读了《论语》了,再学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就简单了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这是一个大前提、大参考、大原则——从源头学起。从学经典的角度讲,唐诗、宋词只是小菜一碟,这是要讲的第一个原则。


  (之十三)
        第二个原则,如果我们的家长——皇太后及皇子太子、格格都喜欢唐诗、宋词,也无不可,但也要有选择。在中国的诗词中分出了两大派:一是豪放,二是婉约。除了文字上前者奔放,后者小巧之外,其实还包括了作者本身的阅历。大凡真干实事的,比如辛弃疾、岳飞这些人,都是真情豪迈的。这些真情豪迈的文风,向来不是自然天成,而是与作者的经历有关。如果去看一下中国唐诗的发展,这个线索会更清楚一些。边关的诗词,就奔放;宫庭的诗词,就小巧。那种“执手相看泪眼,竞无语凝噎”。或者说“东风恶,欢情薄,一怀愁绪,几年离索”的诗。除了文字的优美之外,确实上不了什么大雅之堂。
         现在我们的孩子,还没有学“执手相看泪眼”呢,就有不少初中生就执手相看了。再读这样的诗,就不得了了。不必、也不要看脂粉气太重,卿卿我我的,酸掉大牙的诗。从人的身心健康上来讲,关于婉约派诗人,一般寿命都不长。为什么呢?大家想一想,那是无病呻吟之作。实在没有抱怨的,还要写一句“无语怨东风”。东风怨不着了,还在爱上层楼,爬到二十层楼,去找东风。东风找不着,一个倒栽葱,失足的有,自杀的有,这样不好,世界如此美妙,何必自寻烦恼?我们读《红楼梦》,看到的林黛玉没有可葬的,还要把花弄来葬一下,病由心生,怎么可能身心健康呢?多愁善感,不是好事。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”。从心性的角度讲,一切赞美,一切都是好的,一切都是圆融的。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这首赋里,有一句话叫“兴尽悲来,识宇宙之无穷”。本来大家喝酒吟诗高高兴兴的,但他笔锋一转,来个兴尽悲来,乐极生悲。当年在读到他的赋的时候,耍了点小聪明,帮他算了一卦:此人短命。后来一查,果不其然,他活了不到三十岁。
      所以说,我们读诗要读上进的诗,精进的诗,不读那种没有意思的诗。
后记
        贴子发到这里,再回头看看,其实讲了还是一堆屁话。因为:
       一、没有讲清为什么要学经典。其实,这里没有为什么。有的人喜欢漫画,有的人喜欢口袋书,有的人喜欢从小学初中的语文书中找到灵感。这都是没有问题的。抢盐事件,后来被证明挺弱智的。不要把国学当饭吃,好象不学国学,就不是国人。学了国学,就是国人?
     为什么要学国学,为什么不学国学,这个问题,挺多情的。多情的到了娇情的级别。
      二、没有什么可操作性而言。因为本贴没有讲什么ABCD,也没有讲什么甲乙丙丁。没有讲吸星大法,没有讲凌波微步,没有写出三七二十一法,也没有讲出九九八十一律。更不是什么葵花宝典,所以也没有必要让江湖人士“争”来“呛”去的。还是一句那句屁话: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        三、在本贴中,随意写了几条读经典的好处。但这些好处,千万不要当成为什么要学习经典的理由。因为,如果让俺当动漫版,或是游戏版的版主,也可以写出玩游戏的一百零八个好处,一千零一个理由。这事儿,有的时候还得说点玄的,学不学,是不是能学得下去,还要靠一分缘份,一分慧根。没有缘份与慧根,说破天都是狗屁而不是狗肉。
       四、真的,特希望有共鸣,但不希望有共争,或是共震。来共鸣的,你就来吹小号,我就来吹笛子,一起吹一吹,捧一捧。因为吹吹捧捧,挺开心的。如果是来共争,或是共震的,那还是算了,各自回家,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如果实在憋的不行,那就金鸡独立,提起一条腿来,独唱,独舞,独争,独震。也是会有观众的。
       顺带说一句,错别字挺多,挺贻误人的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最新评论

卫星 发表于 2021-7-26 09:51:14
谢谢分享
THY 发表于 2021-7-26 10:15:07
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!
谦芊妈 发表于 2021-7-26 14:04:56
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!
Alina666 发表于 2021-7-26 14:44:02
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!
€€flywly2005 发表于 2021-7-26 15:23:05
你发的每一份资料都会让论坛变得越来越好,共享不忘初心,一切为了孩子
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21-7-26 16:52:16
三个阶段
李艳英 发表于 2021-7-27 16:22:45
I学习了
KojimaXThomas 发表于 2021-7-27 16:48:03
感谢楼主分享好资源
谦芊妈 发表于 2021-7-27 17:03:54
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!
1234下一页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