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登入取消后,有不能登入的,请给站长发邮件1587669834@qq.com

子不语的个人空间 http://www.xxttq.com/?131993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每一个平凡的名字,都有生命

热度 3已有 49 次阅读2023-1-2 12:21

-1-
每个名字

疫情到来,拯救我们的,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、重要的决策者,那些闪光名字的背后,还有许许多多的微光,它们的名字,也是一颗颗星,照亮了黑暗的征程。看到这些闪烁的光点,我们能够感受到,那是光、那是热,那是一个个生命。
所以,在高考作文题目的材料中,外卖小哥、医务工作者,与杜甫、屠呦呦,并列在一起,被称为“中国面孔”。

没错,有的面孔,映照着镁光灯的高亮,人人都给喊出他们的名字。但有的面孔,淌着汗水、垂着眼帘,甚至只是暗光下的一个侧面,没有辩识度、没有拥护者,没人能叫出他们的名字。但是,他们也拥有自己的名字,他们的名字也对应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这些生命后,也有着他们的青春、他们的理想、他们的爱与恨、他们的奉献与需要。

没错,这就是文学要做的事情——教会我们尊重每一个人,小到尊重他们在无尽的人群中也有自己的名字,大到尊重他们在芸芸众生中也有自己的生命。

我们读过许许多多的诗句,我们记住了那些伟大诗人的名字,我们学会了分析隽永诗句的含意,学会鉴赏优美句子的手法,还能把这些题目答到满分。但是,还有一种感动,是让我们发现,有那么多存在过的生命,他们是曾经如此丰富而绚烂。

我们读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”,诗里的“故人”,是哪个热情好客的农人,他的厨艺与热情,已经化入了重阳的传统,但他也曾经真真切切地存在过。我们读“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深处有人家”,诗里的“人家”,是哪家如此飘逸潇洒,他们的诗意与飘洒,早已经写进了枫林霜叶,但人家也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。我们读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”,诗里的“人”,是千千万万戍守边疆未还的人,他们的孤独和勇猛,已然消散明月关塞之间,但他们也曾经真真正正地存在过。

这些“人”没有名字,他们被称为“故人”“人家”,甚至就是一个孤单的“人”字,但我们知道,他们有热情的心、诗意的心、勇敢的心,他们与任何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后的人一样,曾经在历史的深处留下过自己的声音。

所以,文学是爱,珍重每一个人的生命,文学是真,记录每一个人的存在。如果你想真正懂得文学、运用文学,你要明白,文学的视野里,每一个人的名字,都有生命。


-2-
命题创作

但文学的表达可不仅仅限于诗歌这一种形式,也不局限在白云深处、农家田舍和塞外城池。文学有的是想象力,同一个主题,它可以放在不同的场景下来表现。只有那些真正专业的读者,才能在理解主题之后、感受精彩刺激之外,欣赏艺术家精心设计的表现形式。
让我们一起来想象,我们就是专业的艺术家,我们要制作一部作品,表现一个主题:每一个人的名字,都有生命。(其实是想象一个考场命题。)
我们要怎样做呢?
这个思维游戏非常有趣,来试试吧。如果你一起来想象、体会,感受专业设计的产生、打磨和形成,你一定能够获得文学意识的提升。

现在开始。

朋友们,我们接到了一个创作主题:每一个人的名字,都有生命。

这个主题,能让受众真正感受到对平凡生命的尊重,是人类之所以伟大的一种表现。没错,我们不是灭霸,一个响指就能坦然地让一半人消失。我们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,一个存在着的人,所以,我们决定尊重每一个存在过的生命。而证明他们存在的,最鲜明的印记,就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。

那么,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形式,来表现这个主题呢。

假设我们想到了一个场景,就是让故事的主角念出那些平凡的名字,一个一个地念出来,即使有很多很多名字,即使这些名字背后的生命已然消失,主角仍然庄重有力地,一个一个地念出来,然后所有的人默默地站起来,肃然起敬。

在什么情况下,我们需要念出大量平凡和逝去的名字呢。我们再次想到,战争的场景下,大量死难者的名字,被毫无生气地记录在纸面上,没有人在乎过他们曾经真真正正地存在过。还有很多死难者,他们的名字永远消散在了战火硝烟之中。

这样设计情节的话,就要解决一个问题:为什么要背记住这些名字呢?反推过来,那恐怕是因为这些名字不允许被记录。是的,二战末期,集中营内大量被戕害的战俘,其名字往往要从记录里抹掉、烧去,以试图隐盖纳粹的罪行。

好了,我们有了一个情节的雏形:二战末期,德国人要烧掉记录战俘名字的名册,但后来,一位亲历者将大量名字一一背诵了出来。
但是,这位亲历者为什么要背诵战俘的名字呢?
设计到了这一步,就不是我们一时半晌的头脑风景能够继续推进的啦。这需要有生活、有灵感、有积累,还要有观察搜索和创作经验,才能得到一个可信的好故事,把我们的主题表现出来。
幸运的是,这个故事真的被完整地设计了出来,并且搬上了大银幕。


-3-
真实作品

电影名为:《波斯语课》。 

故事来自真实事件,德国著名编剧沃尔夫冈·科尔哈泽将其写成短篇小说,之后又由导演瓦迪姆·佩尔曼搬上银幕。

男主角犹太人吉尔斯,偶然间用面包换来了一本波斯语的书。随后他被德国人抓捕,在被枪杀前,他谎称自己并非犹太人,而是一个波斯人。德国士兵想起来,军官科赫正好需要一名会波斯语的人来教他波斯语,于是便饶过吉尔斯,并让他到集中营去见科赫。

纳粹军官科赫,其实起先只是一名厨师,Koch一词在德语中就是“大厨”或“厨师”的意思。因为加入纳粹较早,他慢慢混成了一名军官。科赫已经看透纳粹的命运,幻想自己能在战争结束后去伊朗德黑兰开家餐厅,也能逃过军事法庭的惩罚,所以他亟需一个波斯语教师来学习波斯语。

这里还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做支撑。相信自己同样出自雅利安人种的伊朗人(伊朗Iran一词来源于雅利安Aryan),在情感上比较接近纳粹种族理论下的德国。同时,在现实中被英俄两国瓜分的伊朗,也需要是英俄两国敌人的德国给予军工的支持,德国又正好可以利用伊朗牵制英俄。这样一来,德与伊的关系就日渐紧密了起来。所以在电影中,德国军官一次次选择不杀波斯人而能被其他军官接受,是有合理性的。毕竟,两国既有同源同宗的关系,又是战略上的盟友,实在不必赶尽杀绝。

虽然能够被容得一时,也不代表性命无虞,科赫明确地告诉吉尔斯,自己最恨被别人骗。谎称会波斯语的吉尔斯明白科赫的意思,于是他为了活命,只能接受教科赫波斯语的任务。并不懂波斯语的吉尔斯只得硬着头皮,每天编造单词来教科赫。然而,编造单词哪有那么简单,没过几天,自己就把能编的对象和组合都用得差不多了,而科赫也在不停地怀疑吉尔斯是否真正会波斯语。 

正巧,科赫以前的女秘书,在记录战俘时,字迹缭乱、不堪忍受,科赫就让吉尔斯来试试。一看吉尔斯写字工整利落,就让他来完成这项记录名字的工作。而吉尔斯也借此灵机一动,就利用战俘的名字来制造词根,再进行一些变化,就设计出了一个个“波斯语单词”。 

在集中营里的七百多天,时刻面对科赫提出的学习要求,也是时刻面对着对自己是否会波斯语的怀疑,时刻面对着生死一线的考验,吉尔斯就这样每一天都在设计、背诵单词的煎熬中度过。

直到集中营被解放,在登记受难者名字时,人们发现名册已经被焚毁,只好凭借这唯一的幸存者的回忆来记录。

当然,谁都无法想到,吉尔斯记得如此多人的名字,他念出了2840个曾经活过的“无名之辈”的名字。听着吉尔斯沉静地、一个一个地念出如此多的人名时,所有人默默地站了起来,肃然起敬。

所有人都知道,每一个名字,都是一个逝去的生命。 


-4-
文学手法

这样来讲这部电影,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地把它理解为一部文学作品,即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方式来传递某个主题的形态。文学,当然就有虚构,有想象、暗示、夸张等各种表现手法。

作为读者也好、观众也罢,其实没必要在细节上太过求真。我读了很多评论者的讨论,他们批评故事太假、情节不够合理,我想这样的理解方式,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历史来看、把情节片当纪录片来看了。

莫泊桑说:真实的未必逼真。意思是,你写了真实的事件,未必能让读者相信,相反,你编造的故事,也可以产生极大的说服力。这就要看是否有专业的创作者,以及专业的阅读者了。

我们作为专业的文学欣赏者,大家听我在课上的文学讲解,还是读我在文章中分析电影里的手法,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就会发现,越是能用专业的眼光看问题的人,就越能够理解和包容。往往是缺少专业认知的人,才喜欢指指点点、说三道四。
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情节分析创作者的思路。

第一个例子,在吉尔斯故作镇定地编单词时,背着单词的科赫情不自禁地说:这门语言真美。
很多观众认为这里太假了,怎么可能背单词还背出美感来。
当然我们不妨解释,字词的设计的确可以体现出文化的美感,汉字的象形、英文的词根词缀,都包含着创造者的智慧,值得赞叹。更何况,仅仅是念出声音时,音韵之美也能让人陶醉。想想汉英语中那些有节奏的发音、那些带有拟声色彩的用词,都有声音之美、音色之美。
但是,这样的解释恐怕是非常表面的。我们知道,科赫念的单词,其实是集中营里囚犯的名字。这些被他称为不值一提的无名之辈,在这里却成为了美丽的语言。这里有对科赫、对纳粹、对战争的愚蠢的反讽,同时,也在纪念每一个死难者,赞美生命、赞美每一个名字后值得记忆的生命。
这巧妙的反讽、双关,需要观影者有一种文学的敏感、专业,才能体会到这对主题的呼应。 
每一门语言的课程,波斯语课也好、英文课也罢,学单词也好、学语法也罢,我们学的不是机械的符号和规则,而是真实世界里活生生的人,是实在的场景里总结出的表现方法——你越是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世界和真实的人,越能深刻地理解一门语言。

第二个例子,

学了一段时间的科赫居然用所谓的波斯语写了一首诗,而诗的主题居然是对自由的向往。
于是,立刻跳出来许多观众批评编剧乱来,简单会一些单词,怎么就能组成一首诗呢,懂不懂写诗。
其实,且不论中国诗“古道西风瘦马”,还是西方诗庞德的象征手法代表作《地铁车站》,都是单词组合式的写作。更何况,你还能要求一个刚刚学一门“语言”的人做出什么诗来。难道我们刚刚学外语的时候,没有写过一些毫无语法规则的句子么。
相比谈写作的专业度,我们更应该去理解编剧在情节后的深刻用心。很明显,赞美自由,是人的天性。诗的语言,又是表达天性的绝佳媒介。只是,美的语言、美的主题,居然出自一个纳粹军官,讽刺的力量就直透纸背。
也许,诗只是一种形式,单词也好、句子也好,真正美的,如自由一般美好的,是隐藏在单词后每一个人的名字,以及名字背后每一个人的生命。
通过铭记死难者的名字来赞美生命,这才是《波斯语课》真正的主题。那些悖离主题的计较,容易流于求全责备,更会让自己错失一部作品真正宝贵的部分。
而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,偏离主题的阅读和鉴赏,在考场上就会演变为一场下笔千言、离题万里的事故。须知,在网络上留言没有什么成本,但在讲求规则的考场上,这种毫无专业性和规矩意识的分析,即将面对惨重的代价。


-5-
回到现实

理解和肯定人的价值,是文学的底色、文学的功能。
在疫情期间,人的力量,再次成为面对病毒最顽强的防线。无论考试怎样命题,那些关于人的主题,总会让我们由衷地赞美,赞美伟大的英雄、赞美平凡的英雄。特别是那些没有名字的人们,他们同样值得被铭记。他们的奉献、他们的牺牲,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,他们的名字、他们的生命,和我们的一样的鲜活明亮。
当我们看到app里奔跑的外卖小哥、当我们看到电视里穿着白衣和绿衣闪动背影的医生和军人、当我们看到新闻里滚动出现的一列列的名字,我们应该知道,他们的名字是一种极美的语言,其中也有美好的寄托,他们的名字也能够组成一首诗歌。
在电影的结尾,逃窜的科赫得意地用自己的“波斯语”和海关人员交流,周围的人听着他的胡言乱语立刻警惕起来,大家怀疑他是一个想蒙混过关的德国人,当即抓捕了科赫。
于是,又有写影评的朋友跳出来嘲讽:难道伊朗人认不出来外国人么,还用得着听语言。
这真是不堪一击的质疑,简直不值一辩。为啥你问出来的问题永远这样有趣、这样离题万里且毫无逻辑呢,就像考场上的作答一样。
同样是背诵名字,吉尔斯得到大家的肃然起敬、科赫得到应有的惩罚,这样漂亮而工整的对比,是艺术家非常老练的创作手法。再进一步,那些看轻平凡的不值一提名字的人,不配这个世界给他敬意和自由,而那些记住平凡人们名字的人,值得其他人的尊敬,值得这个世界给他自由。
所以,让我们在自己的写作里,去记录这个时代真实的生活、真实的人们吧。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,去试着多记住一个,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的名字,甚至是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曾经路过的人的名字。
特别是今天,我们的手机里动辄成百上千的联络人,一个明星动辄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,一个大型的事业动辄卷入成万上亿的人口,这个流量化、规模化的时代里,我们不要忘记,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生命的奇迹,都有存在的意义。同时,我们值得庆幸,有文学在,那些严肃的艺术家就会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关注人、理解人、赞美人。因为,每一个平凡的名字,都有生命。


路过

鸡蛋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发表评论 评论 (3 个评论)

回复 朱晓辉 2023-1-2 13:30
  
回复 nono2017 2023-1-2 13:32
感谢分享好资源
回复 张树森 2023-1-2 16:06
  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