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不好的孩子,原因各有不同。有一种让我特别惋惜:语言基本功不过关。 明明孩子很有想法,选材立意不落俗套,可是写出来就差那么一点点。 词不达意,准确性差一点儿;用词单调、乏味,生动性差一点儿;前言不搭后语,流畅性差一点儿。 这儿差一点儿,那儿差一点儿,自然也就离优秀作文越来越远。 还有一种情况更糟糕,那就是犯语法错误。 比如,句子缺胳膊少腿,要么没主语,要么没宾语,甚至把形容词当谓语动词用;关联词用得不恰当,明明是递进的句子,用了表达并列的词;用错了“的地得”;一逗到底,只有段落结束才用句号…… 这样的作文就像青春期突然长高的孩子——身量已经接近成年人了,可是仔细一看,细胳膊细腿,仍然一幅没长熟的模样。 如果碰到这种作文,我就会在点评完之后,建议孩子加强朗读练习。 这可不是“多管闲事”。孩子基本功上去了,自己能写好才是真的好。  原因1:熟悉书面用语。 翻一下155613聊天记录,就知道咱们平常是怎么说话的了。
 谁要?要什么?怎样不晚?两句话没头没尾,可是不妨碍讲话的明白。 日常对话,写这样的句子没问题;倘若写到作文本里,就非出大问题不可。 孩子们从小浸泡在口语环境之中,如果再缺乏书面语言的输入,写作文的时候难免会讲出让人大跌眼镜的话。 纠正的办法很简单,就是朗读。 为什么不是阅读呢? 原因2:说出来,才能养成语言习惯。 我教的这些小家伙普遍看了不少书。课前课后,净看他们显摆各自看过的书了。可是即便如此,也没拦住他们在作文里犯低级错误。 喜欢阅读的人都知道,当阅读变成了熟练技能之后,就无需一个字、一个词的读了,都是整句话地看,甚至“一目十行”。 默读是孩子学会读书的必经之路,却不利于培养自己的语言习惯。看得太快,记住了情节,却没留心语言,自己讲话的时候就用不上。 想要自己也能讲出“漂亮”的话来,就得大声读。 原因3:能增加对语言的直观感受。 最近,我无意中发现,直到《语文》8年级上册才讲解句子的主要成分"有主语、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、补语。” 所以,我们没有办法指责小学阶段的孩子写不完整的、颠三倒四的句子——他们还没有学习有关句子结构的语法知识。 换句话说,在小学段,孩子的语言更多是“习得”,而不是掌握了清晰的规范。 让孩子朗读,也正因为如此。 既然无法理性解析,那么就通过朗读增加感性认识吧! 原因4:好执行,获益多。 朗读是一项容易做、益处多的功课。 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”,朗读能促进孩子对课文的理解,加深孩子对文章的印象,能够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把话讲正确、讲动听……  前几天,我跟一位小学员的妈妈聊天,建议通过朗读提高孩子的基本功。 结果没想到妈妈告诉我,在学校压根没有早读——所有的早读课都被老师用来搞小测验、听写了。 这不是舍本逐末吗? 幸好,朗读是咱们可以在家抓起来的功课。 01优先朗读课文 回到朗读的初衷上,咱们希望孩子通过朗读完成对书面语言的积累。没有什么文章比课文在语法、文法上更经得住推敲了。 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朗读功课做得到位,那么建议选择名家散文作为朗读素材。 推荐冰心的散文集《往事》,这个集子收录了冰心回忆童年、往昔的文章,优美隽永,特别适合孩子朗读。 02注重朗读方法 花一点儿时间听听孩子是怎么朗读的。 有的孩子很有朗诵的天赋,自然而然就知道如何断句,如何通过控制节奏、语气来表达情感情绪。 而有的孩子缺乏朗读训练,读起来就像阅读软件里节奏单调、面无表情的机器音,这样就需要家长来示范、引导了。 正确地朗读,方能有所进益。 03有意识地朗读 有意识地学和无意识地学,效果完全不一样。 如果孩子已经上四五年级了,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朗读,告诉孩子在朗读的时候体会句子结构,体会作者是怎么遣词造句、前后衔接的,体会作者如何使用文字描述画面、表达情绪。 只有将学习方法显性化,才能避免孩子机械地、应付差事地朗读。 04贵在坚持 朗读是个慢功夫,同时也是值得坚持的功夫。 可能刚开始坚持起来不那么情愿,一旦孩子体会到好处,就会顺畅很多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