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太公钓鱼——寻找有缘人 八月中旬开始的时候,发了个建群的帖子,群是顺利建成了,最后也顺利解散了。现在,对过去的做一个简单的总结,并开启新的建设。 为什么要建群 一直从事教育培训的事情,正好自己孩子也是学生,从一年级开始陪读,对自己的培训有了一种直观的感受,以前只是教,现在不仅教,还要注重育。 第一,题海 题海是如何形成的,不得而知。我家孩子是最后一批小学一年级需要纸质考试的,所以,题海在他身上是进入小学就开始面对的必须问题。正好我前同事转行开书店,我有幸了解到,就他书店经营的同一门课程(数学)同一个年级(小学一年级)一共有32种不同品牌的教辅,比如常见的一些品牌(22种,其中一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)我列了一个简单的表格: 每一本教辅都是从易到难,只是每一本教辅的易的起点不同,难的终点不同,同时,有些教辅在某些章节甚至出现了易的起点是其它一些教辅难的终点。每一本教辅不论难易,都设计成了大量练习的形式,那怕最简单的计算练习,都需要花一定量的时间来完成(不用思考直接做题),当家长不懂取舍(留待下次解析)的情况下,人为的增加了孩子学习当中的练习时间,并且产生了大量无趣无效的重复练习时间。所以,当多本教辅一同购买的情况下,无效的题海战术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。无效的机械记忆练习长期充斥在孩子的学习时间里,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两种可能,乖巧听话的还好,否则逆反成了一种不可逆的形式。大学的时候参加过一个街头的营销活动,从数字1开始写,写到数字三千,不重复,不错误,不停顿,可以获得一个照相机(胶卷机)。后来这个活动还要升级版,书写过程当中回答主词人提问。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尝试,能得到奖品的寥寥无几,不能拿到奖品能说明什么?拿到奖品又能说明什么?如果把有限的时间,浪费到无效的过程中,除了痛苦的叠加,习得的收获聊胜于无。 任何一本教辅,对学生的学习提升都不是根本的,根本的是学生自己如何利用好教辅的题目。以前车马慢的时候,教辅接近于无,会学习的学生依赖有限的题目依然能脱引而出,这就是练习和运用的本质区别,大部分家长只是指挥孩子大量练习教辅,而不是指导孩子运用教辅。 所以,建群的第一个出发点其实很简单,通过专业的人员去筛选适合孩子的每一道题,做适合自己的,做引导自己的,做提升自己的,而不是做大量重复无趣不用过多思考,或者不符合现在的自己思考能力的。 如果你认同我的这个观点,可以加入我们建立的免费公益群,每个年级都有,每三天提供一道题目。(后台私信)
|